一、单选题(每题1 分,40 题,共计40 分)
1、根据宪法和法律,可以制定行政法规的是( )。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C.国务院; D.国家教育部
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体现( ),并由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其得以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法律规范体系的总和,其通过确定社会关系参加者权利、义务的方式来调整某种社会关系。A
A.统治阶级意志; B.中产阶层的意志;
C.执政党的意志; D.最广大人民的意志
3、中国的法制宣传日是( )。
A.每年的12 月4 日; B.每年的3 月15 日;
C.每年的6 月5 日; D.每年的6 月26 日
4、下列论述错误的是( )。
A.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只能由国家制定; B.法律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
C.法律依靠国家强制力来得以实施; D.法的规范作用主要包括指引、评价、预测、教育等方面
5、侵占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校舍、场地及其他财产的,依法承担( )。
C.民事责任; D.AB 两种责任
6、根据我国《义务教育法》的规定,我国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最小年龄是( )。
A.5 周岁; B.6 周岁;
C.7 周岁; D.8 周岁
7、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中,学校责任适用的归责原则是( )。
A.过错责任原则; B.无过错责任原则;
C.严格责任原则; D.注重效率原则
8、《教育法》规定,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 )。
A.民事责任; B.刑事责任;
C.一般责任; D.行政责任
9、下列论述错误的是( )。
A.混合意义的教育法制不仅包括教育法律制度,而且还包括教育法律制度的运行; B.1995 年3 月18 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C.静态意义的教育法制,是国家全部有关教育的法律制度体系;
D.1986 年4 月,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0、《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的起始时间是( )。
A.1986 年; B.1987 年;
C.1988 年; D.1989 年
11、根据我国《立法法》有关规定,在法理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性教育法规与国家教育部的教育规章相比,其法律效力如何?( )
A.地方性教育法规的效力高; B.教育部的教育规章效力高;
C.两者的法律效力相等; D.两者的法律效力无法比较
12、我国教育的基本法律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13、所有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所有社会团体和公民自觉按照教育法律法规的要求行使权利、履行义务,从而使教育法律法规得以实现的活动,即( )。
A.教育法规的制定; B.教育法规的适用;
C.教育法规的实施; D.教育法规的遵守
14、教育法制建设的中心环节是( )。
A.教育法规的制定; B.教育法规的适用;
C.教育法规的实施; D.教育法规的遵守
15、下列不属于我国教育行政处罚种类的是( )。
A.警告; B.罚款;
C.拘役; D.撤销教师资格
16、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规定,对未成年人犯罪一律不公开审理的少年被告人年龄是( )。
A.14 周岁以下; B.14 周岁以上不满16 周岁;
C.16 周岁以上不满17 周岁; D.18 周岁以下
17、教师提出申诉,应当以( )形式提出。
A.口头; B.书面或口头;
C.自己认为合适的; D.书面
18、教师如果对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提出申诉,受理申诉的机关为( )。
A.当地人民政府的有关行政部门; B.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
C.主管的教育部门; D.信访部门
19、我国的教育仲裁制度( )。
A.已经基本建立; B.已经趋于完善;
C.已经较为完善; D.尚在摸索之中
20、人民法院对教育行政案件审理后,应根据不同情况作出判决,下列判决中不属于法定判决形式的有( )
A.履行判决; B.维持判决;
C.变更判决; D.中止判决
21、根据我国《学位条例》规定,学位授予单位如发现已授予学位的学生有舞弊作伪等严重违反《学位条例》规定的情况,可以( )。
A.经学位评定委员会复议,撤销其获得的学位; B.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报请撤销其获得的学位;
C.向学位授予单位的主管部门申请撤销其获得的学位; D.向法院申请,由法院裁决撤销其获得的学位
22、参加教师资格考试的人员有作弊行为,其考试成绩作废,并由教育行政部门给予的处罚是( )。
A.罚款1000 元; B.五年内不得申请教师资格;
C.三年内不得参加教师资格考试; D.警告
23、根据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我国现行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是( )。
A.中央与地方分级管理体制; B.中央集权制;
C.中央统一领导下的分级管理体制; D.中央与地方合作管理体制
24、高等教育行政行为一经作出,即被推定为合法有效的,其约束力随之产生。这反映高等教育行政行为的特征是( )。
A.从属法律性; B.效力先定性;
C.强制性; D.单方意志性
25、哪些高等学校必须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
A.中国境内所有的高等学校; B.中国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
C.中国境内除中外合作办学外的所有高等学校; D.中国国家举办的普通高等学校
26、不属于高等教育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要件是( )。
A.主体合法性; B.客体合法性;
C.行政权限合法; D.行政行为的内容合法
27、高等学校分立、合并、终止,变更名称、类别和其他重要事项的审批机构( )。
A.国务院; B. 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
C.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D. 原审批机关
28、高等学校章程的修改,应当报以下机构核准( )。
A.国务院; B. 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
C. 原审批机关; D. 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
29、通常不适用于处于义务阶段的学生的行政处分措施是( )。
A.警告; B.开除;
C.记过; D.留校察看
30、设立独立设置实施本科及以上教育的学院应符合以下规定( )。
A.主要培养专科及专科以上专门人才; B.有2 个国家规定的学科门类为主要学科;
C.全日制在校学生计划规模在6000 人以上; D.专任教师在1000 人以上
31、专门教育机构为各级各类教师的补充、更新而进行的一种专业性学历教育即( )。
A.教师培养; B.教师培训;
C.教师考核; D.教师奖励
32、《教师法》规定的教师的权利和义务的自身特点,不包括( )。
A.在教育活动中产生并由教育法律所规范; B.与教师的职责和职务紧密相连;
C.与我国现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相适应; D.伴随着教师取得教师资格证而产生
33、高校学生管理是高校以( )为中心,按照教育方针的要求,遵循教育规律,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组织活动。
A.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成才; B.学校教育教学秩序;
C.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 D.学生管理计划
34、侮辱、殴打教师的法律责任不包括( )。
A.根据不同情形,分别给予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 B.造成损害的,责令赔偿损失;
C.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D.所属机构应作出相应的赔偿
35、高等学校年经费开支标准主要由谁制定?( )
A.学校; B.教育部;
C.省级教育行政部门; D.学校举办者
36、高等教育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途径不包括( )。
A.培养各类高级人才; B.传承、创新文化,培养跨文化的人才;
C.从事科学研究,创新科技成果; D.直接服务社会
37、不属于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参与和支持的是( )。
A.社会同高校的合作与参与; B.社会利用高校获得经济利益;
C.社会为学生实习与实践提供帮助和便利; D.社会力量举办高等教育
38、确定高校学费标准的主要依据是( )。
A.人均生活费; B.生均教育培养成本;
C.基建成本; D.教师工资
39、根据《高等学校接受外国留学生管理规定》,我国高等学校招收外国留学生的名额应如何决定?( )
A.由高等学校自行决定; B.由国家招生计划指标决定;
C.由教育部审批决定; D.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决定
40、国家规定,公派出国留学人员抵达留学国,在多少时间内未向所属使领馆报到,即要被取消公费留学资格并承担违约责任?( )
A.三个月; B.一个月;
C.半个月; D.8 天
二、多选题(多选少选都不给分,每题2 分,20 题,共计40 分)
1、教育法规与教育道德的不同之处在于( )。
A.表现形式不同; B.规范内容不同;
C.调整范围不同; D.实施方式不同;
E、产生和发展趋势不同
2、健全的教育法制体现在( )。
A.有完善的法制来明确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B.有完善的法制来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利;
C.有完善的法制来保证学校的教育教学; D.有完备的法律体系;
E.有明确的责任规定
3、教育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是?( )
A.主体; B.客体;
C.内容; D.对象;
E、行为
4、能够引起教育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失的客观情况,即教育法律事实包括( )。
A.教育法律行为; B.教育法律关系主体;
C.教育法律关系客体; D.教育法律事件;
E、教育法律后果
5、具有制定地方性法规权限的权力机关有( )。
A.省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B.省级人民政府所在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C.国务院批准的较大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D.省级人民政府
6、教育立法的基本程序有( )。
A.议案的提出; B.议案的审议;
C.议案的表决和通过; D.议案的公布
7、依据处罚内容的不同,可以将教育行政处罚分为( )。
A.人身罚; B.申诫罚;
C.能力罚; D.财产罚
8、教育司法是教育法实施的重要形式之一,但并非一切教育法的实施都依赖于教育司法。司法介入教育的范围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
A.重视权益救济原则; B.遵循教育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原则;
C.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原则; D.目标与手段相统一原则
9、教育法律救济具有如下特征( )。
A.以法定权益纠纷的存在为基础; B.以侵权损害事实为前提;
C.以维护教育法律的权威为宗旨; D.以惩治侵权行为为目的
10、学生提出申诉的事项应当在教育法律、法规等规定的申诉受理范围之内,下列事项属于申诉受理范围的有( )。
A.学生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的; B.学生认为学校违反规定乱收费的;
C.学生认为教师剽窃其著作权的; D.学生认为教师的行为侵犯其人身权利的
11、我国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体现在( )。
A.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B.由中国共产党领导;
C.指导思想; D.遵循宪法规定的基本原则
12、根据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管理权限是( )。
A.管理各自行政区内所有的高等学校; B.管理主要为地方培养人才和国务院授权管理的高等学校;
C.协调行政区间的高等教育事业; D.统筹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的高等教育事业
13、根据我国现行相关法律法规规定,教育行政处分的种类主要包括( )。
A.对在校学生的处分; B.对国家行政工作人员的处分;
C.对教师的行政处分; D.对学生家长的行政处分
14、高校学生纪律处分的种类包括( )。
A.警告; B.严重警告;
C.记过; D.记大过
15、《教育法》规定,设立学校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包括( )。
A.有组织机构和章程; B.有50 位以上专任教师;
C.40 亩以上土地; D.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
16、《教师法》规定的义务有( )。
A.遵守宪法和法律及职业道德; B.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
C.关心爱护全体学生; D.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17、对于教师的职业定位,应注意从以下( )方面进行理解。
A.教师是专业人员; B.教师是直接承担教育教学工作职责或从事教学辅助工作的人员;
C.教师是必须具备专门资格,符合特定要求的人员; D.教师必须从教于各级各类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
18、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指( )。
A.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 B.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
C.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 D.教育总经费逐步增长
19、教育经费的“两个提高”指( )。
A.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应逐步提高; B.教育经费总额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应逐步提高;
C.全国各级财政支出总额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应逐步提高; D.中央财政支出总额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应逐步提高
20、根据国家规定,我国高校短期邀请外籍专家,被邀请者应具有( )。
A.硕士及以上学位或教授职称; B.博士学位或副教授以上职称;
C.在该学术领域有一定造诣; D.在该学术领域有杰出造诣
三、判断题(请在“对”或“错”选项前点选,每题1 分,20 题,共20 分)
1、法通过义务性规范来进行非确定性指引。( )